将秸秆废弃物利用秸秆颗粒机生产线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燃料,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、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。以下是秸秆变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主要流程、技术要点、优势及应用前景等内容:
一、秸秆原料类型
适合制粒的秸秆包括:
禾本科秸秆: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高粱秸秆(占比最大,纤维含量高)。
豆科秸秆:大豆、花生秸秆(蛋白质含量较高,燃烧热值略低)。
其他:棉花秸秆、油菜秸秆等。
二、生产工艺流程
1. 原料收集与预处理
收割 / 收集:通过秸秆收割机、捡拾机等设备收集田间秸秆,打包运输至加工厂。
干燥:
自然晾晒:在晴朗天气摊开晾晒,使含水率从60%~80%降至15% 以下(含水率过高易导致颗粒松散、发霉)。
机械烘干:使用滚筒烘干机等设备快速干燥(适合阴雨天气或大规模生产)。
粉碎 / 筛分:
用粉碎机将秸秆破碎至2~5 毫米(粒度均匀,避免过大颗粒影响成型)。
筛除泥土、金属杂质等(保证原料纯净)。
2. 制粒成型
关键设备:秸秆颗粒机
工作原理:
粉碎后的秸秆粉末经传送带送入秸秆颗粒机,在高温(70~100℃)和高压(辊模挤压)作用下,纤维中的木质素软化并成为天然黏合剂,将颗粒挤压成型(圆柱状,直径通常为6~12 毫米,长度 20~50 毫米)。
添加剂:
一般无需添加黏合剂,若原料黏结性差,可适量添加木屑。
3. 冷却与筛分
冷却:刚产出的颗粒温度较高(约 80~90℃),需通过风冷或水冷设备降温至室温,减少储存时的水分凝结和霉变风险。
筛分:剔除破碎颗粒和粉末,保证成品颗粒均匀、光滑。
4. 储存与运输
包装:袋装(20~50 公斤 / 袋)或散装(适合大型用户)。
储存:存放于干燥、通风的仓库,避免受潮(湿度>70% 易导致颗粒松散)。
运输:采用封闭式货车,防止雨水淋湿。
三、关键技术要点
含水率控制:
含水率一般为12%~15%。含水率过低,颗粒易开裂;过高则难以成型,且燃烧时产生大量水蒸气,降低热值。
原料配比:
单一秸秆(如玉米秸秆)可直接制粒;混合多种秸秆(如玉米 + 大豆秸秆)可优化燃烧性能(热值、灰分等)。
设备维护:
定期更换磨损的模具和压辊(环模颗粒机模具寿命约 500~1000 小时),保证成型效率和颗粒密度。
四、应用场景
供热领域:
替代燃煤锅炉,用于农村家庭取暖、养殖场供暖、工业烘干等(如北方农村 “煤改生物质” 项目)。
发电领域:
生物质电厂燃料(如国能生物发电集团),或与煤炭混合燃烧(掺烧比例可达 10%~30%)。
其他场景:
生物质壁炉、烧烤燃料、育苗温室供热等。
通过技术升级和政策扶持,秸秆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燃料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,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